人生在勤勤不得亏这句格言出自《左传·宣公十二年》,意思是民众的生计、生活在于勤劳,勤劳就不会出现物资匮乏。民生,民众的生计、生活;匮,匮乏。
《左传》是儒家经典,儒家重视品德教育,也十分推崇勤俭,强调“民生在勤,勤则不匮”,“俭,德之共也;侈,恶之大也”。孔子本人也很注意养成勤俭的品德,主张“君子食无求饱,居无求安,敏于事而慎于言”。
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这句格言不是出自庄子养生篇,
出自《左传·宣公十二年》,意思是民众的生计、生活在于勤劳,勤劳就不会出现物资匮乏。民生,民众的生计、生活;匮,匮乏。
《左传》是儒家经典,儒家重视品德教育,也十分推崇勤俭,强调“民生在勤,勤则不匮”,“俭,德之共也;侈,恶之大也”。孔子本人也很注意养成勤俭的品德,主张“君子食无求饱,居无求安,敏于事而慎于言”。
全文:
天地虽大,其化均也;万物虽多,其治一也;人卒虽众,其主君也。君原于德而成于天。故曰:玄古之君天下,无为也,天德而已矣。以道观言而天下之君正;以道观分而君臣之义明;以道观能而天下之官治;以道泛观而万物之应备。故通于天地者,德也;行于万物者,道也;上治人者,事也;能有所艺者,技也。技兼于事,事兼于义,义兼于德,德兼于道,道兼于天。故曰:古之畜天下者,无欲而天下足,无为而万物化,渊静而百姓定。《记》曰:“通于一而万事毕,无心得而鬼神服。”
……
百年之木,破为牺尊,青黄而文之,其断在沟中。比牺尊于沟中之断,则美恶有间矣,其于失性一也。跖与曾、史,行义有间矣,然其失性均也。且夫失性有五:一曰五色乱目,使目不明;二曰五声乱耳,使耳不聪;三曰五臭熏鼻,困惾中颡;四曰五味浊口,使口厉爽;五曰趣舍滑心,使性飞扬。此五者,皆生之害也。而杨、墨乃始离跂自以为得,非吾所谓得也。夫得者困,可以为得乎?则鸠鸮之在于笼也,亦可以为得矣。且夫趣舍声色以柴其内,皮弁鹬冠搢笏绅修以约其外。内支盈于柴栅,外重纆缴睆然在纆缴之中,而自以为得,则是罪人交臂历指而虎豹在于囊槛,亦可以为得矣!
杂篇天下第三十三 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,成云:“方,道也。
”皆以其有为不可加矣。
宣云:“其有,谓所学。
”古之所谓道术者,果恶乎在?曰:“无乎不在。
”曰:“神何由降?明何由
《庄子·秋水篇》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创作的一篇篇章,通过描绘秋天的河流景象,探讨了人生的无常和自然的变化。以下是对《秋水篇》的一些赏析:
1. 无常的人生:《秋水篇》通过描绘秋天的河流,强调了人生的无常和变化。河水的流动不停,象征着人生的变迁和流转,无法预测和掌控。庄子通过这种隐喻,呼吁人们要顺应自然,接受生命的变化,不要执着于过去或未来。
2. 自然的无为:庄子在篇中提到“盛夏之时,华阳饮马,北驰不辍。华阳之水,出于穷谷。穷谷之水,溉万物而不辍。”这表达了自然无为的观念。水从穷谷中涌出,自然而然地滋润万物,没有刻意的努力或停顿。庄子通过这个比喻,倡导人们要顺其自然,不要过度干预和追求,以达到自在和无为的境界。
3. 淡泊名利:《秋水篇》中提到“水无常形,常于无常;无常者,道也”。这句话强调了水的无常性,而无常正是道的表现。庄子通过这个比喻告诫人们要超越名利的追求,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由。只有淡泊名利,超越物质欲望,才能达到真正的自在和无为。
4. 与自然和谐共生:庄子在《秋水篇》中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。他认为人应该像水一样,顺应自然的规律,与自然和谐相处。只有当人们能够超越自我,融入自然,才能体验到真正的自由和快乐。
《庄子·秋水篇》是一篇以自然隐喻和比喻为主的哲学篇章,通过描绘秋天的河流景象,表达了庄子的人生观和哲学思想。它倡导了无为而治、顺应自然、超越名利的生活态度,对于我们理解人生和追求内心的平静有一定的启发作用。
《庄子·外篇·刻意》原文
刻意尚行,离世异俗,高论怨诽,为亢而已矣。此山谷之士,非世之人,枯槁赴渊者之所好也。语仁义忠信,恭俭推让,为修而已矣。此平世之士,教诲之人,游居学者之所好也。语大功,立大名,礼君臣,正上下,为治而已矣。此朝廷之士,尊主强国之人,致功并兼者之所好也。就薮泽,处闲旷,钓鱼闲处,无为而已矣。此江海之士,避世之人,闲暇者之所好也。吹呴呼吸,吐故纳新,熊经鸟申,为寿而已矣。此道引之士,养形之人,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。若夫不刻意而高,无仁义而修,无功名而治,无江海而闲,不道引而寿,无不忘也,无不有也。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。此天地之道,圣人之德也。
故曰:夫恬淡寂漠,虚无无为,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。故曰:圣人休休焉则平易矣。平易则恬淡矣。平易恬淡,则忧患不能入,邪气不能袭,故其德全而神不亏。故曰:圣人之生也天行,其死也物化。静而与阴同德,动而与阳同波。不为福先,不为祸始。感而后应,迫而后动,不得已而后起。去知与故,遁天之理。故无天灾,无物累,无人非,无鬼责。其生若浮,其死若休。不思虑,不豫谋。光矣而不耀,信矣而不期。其寝不梦,其觉无忧。其神纯粹,其魂不罢。虚无恬淡,乃合天德。故曰:悲乐者,德之邪也;喜怒者,道之过也;好恶者,德之失也。故心不忧乐,德之至也;一而不变,静之至也;无所于忤,虚之至也;不与物交,淡之至也;无所于逆,粹之至也。故曰:形劳而不休则弊,精用而不已则劳,劳则竭。水之性,不杂则清,莫动则平;郁闭而不流,亦不能清;天德之象也。故曰:纯粹而不杂,静一而不变,淡而无为,动而以天行,此养神之道也。
夫有干越之剑者,柙而藏之,不敢用也,宝之至也。精神四达并流,无所不极,上际于天,下蟠于地,化育万物,不可为象,其名为同帝。纯素之道,唯神是守。守而勿失,与神为一。一之精通,合于天伦。野语有之曰:“众人重利,廉士重名,贤士尚志,圣人贵精。”故素也者,谓其无所与杂也;纯也者,谓其不亏其神也。能体纯素,谓之真人
庄子没有《劝学》,到是有“劝学”之句:
“吾生也有涯,而知也无涯。以有涯随无涯,殆已;已而为知者,殆而已矣。”---《庄子.养生主》
翻译:人的生命是有限的,而知识是无限的。要想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,便会感到很疲倦;既然如此还要不停地去追求知识,便会弄得更加疲困不堪!
用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之中是不明智的,反应了庄子弃智绝圣的思想。
有《荀子 劝学》和孙权《劝学》,均选入中学语文教材。
您好,混沌之始,天地一块,茫茫然独存者,无形无象,乌有乎哉!其唯气,如精之微,无方无几,乌能窥之哉!有容器者,有所容,无器则无所容,此谓无形。有状器者,有所状,无器则无所状,此谓无象。有无形,故能至大;有无象,故能逍遥。无形无象,同出而异名,同谓之玄。玄之又玄,众妙之门。
天地不仁,以万物为刍狗;圣人不仁,以百姓为刍狗。天地之间,其犹橐龠乎!虚而不屈,动而愈出。多言数穷,不如守中。
大道废,有仁义;智慧出,有大伪;六亲不和,有孝慈;国家昏乱,有忠臣。
《庄子》合集33篇。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道家经文。到了汉代以后,尊庄子为南华真人,因此《庄子》亦称《南华经》。其书与《老子》《周易》合称“三玄”。《庄子》一书主要反映了庄子的批判哲学、艺术、美学、审美观等。其内容丰富,博大精深,涉及哲学、人生、政治、社会、艺术、宇宙生成论等诸多方面。
《庄子》01 逍遥游(内篇)
《庄子》02 齐物论(内篇)
《庄子》03 养生主(内篇)
《庄子》04 人间世(内篇)
《庄子》05 德充符(内篇)
《庄子》06 大宗师(内篇)
《庄子》07 应帝王(内篇)
《庄子》08 骈拇(外篇)
《庄子》09 马蹄(外篇)
《庄子》10 胠箧(外篇)
《庄子》11 在宥(外篇)
《庄子》12 天地(外篇)
《庄子》13 天道(外篇)
《庄子》14 天运(外篇)
《庄子》15 刻意(外篇)
《庄子》16 缮性(外篇)
《庄子》17 秋水(外篇)
《庄子》18 至乐(外篇)
《庄子》19 达生(外篇)
《庄子》20 山木(外篇)
《庄子》21 田子方(外篇)
《庄子》22 知北游(外篇)
《庄子》23 庚桑楚(杂篇)
《庄子》24 徐无鬼(杂篇)
《庄子》25 则阳(杂篇)
《庄子》26 外物(杂篇)
《庄子》27 寓言(杂篇)
《庄子》28 让王(杂篇)
《庄子》29 盗跖(杂篇)
《庄子》30 说剑(杂篇)
《庄子》31 渔父(杂篇)
《庄子》32 列御寇(杂篇)
《庄子》33 天下(杂篇)
你好,庄子寓言篇是《庄子》中的一篇,共收录了23个寓言,这些寓言都含有深刻的哲理和道理。下面对其中几个寓言进行讲解:
1. "胡蝶梦":这个寓言讲述了庄子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,飞来飞去,感觉非常自在快乐。但当他醒来时,却不知道自己是庄子还是蝴蝶,因为在梦中他似乎就是那只蝴蝶。这个寓言告诉我们,人生和梦境一样虚幻,我们不能完全相信自己的感受和经历。
2. "南华真经":这个寓言讲述了一个人在南华山上看到了一只黄雀,非常惊奇,于是他到处去寻找这只黄雀。最终他在一棵大树上找到了这只黄雀,但它已经死了。这个寓言告诉我们,我们不能一味地追求外在的事物,而应该关注内在的自我修养。
3. "大宗师":这个寓言讲述了一个人到大宗师那里学习武艺,但他只是看到了大宗师的形体,没有领悟到真正的精髓。这个寓言告诉我们,学习需要有深入的领悟和体悟,不能只停留在表面。
4. "齐物论":这个寓言讲述了一只乌龟和一只鳖在水中争斗,最终乌龟胜利了。但当它翻过身来时,却无法再回到它原来的位置。这个寓言告诉我们,人生中有时候胜利并不一定是好事,我们需要保持谦虚和平衡。
以上是几个比较经典的庄子寓言的讲解,它们都反映了庄子的哲学思想和生活态度。